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青花瓷的演绎过程
您是本帖第1142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青花瓷的演绎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和大量的物证显示,青花瓷的准确定位应该是:起源于唐,经宋、元早期完善,成熟与元代至正年。

从已发掘的大量物证显示,唐邢白瓷的青花器,其发色较元早期更亮丽,纯正,型置更精美。这是因为唐邢白瓷实际上所用的胎泥已经溶入高岭土,而且多为元配。也正是由于胎质用料可以满足和为钴料发色提供了适宜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唐邢白瓷青花较元早期部分器发色还纯正。关于唐邢白瓷的相关成器温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篇》一书中已有记载,最高温度可达1380º。如此,自然可以从温度上乃至胎质的结构上为进口钴料还原成色提供一切必要条件。但进入宋,则由于所采用的配方乃至材料之本的不同,因而从已见已知的宋青花瓷来看,几乎没有发色亮丽的青花瓷。但有一点要提及的是,在南宋官窑器上凡有用青花料点缀纹饰和用青花书写年款的青花处。发色则超长的纯正,艳丽。这是因为官器上的器物之胎釉取材为多元配,而且由于内含玉粉,玛瑙等,为其还原发色提供了极佳的保温、恒温的浆液层。因而,使其青花处钴料达到了纯正还原色。所以致使南宋官器上的青花发色与另外的宋青花之器形成了天壤之别。仿佛怎么也不能让它们归于同一个年代。而我们在宋青花的实物中能见到宋青花器为了展示青花之色,还在成器之后青花轮廓线进行加白,二次烘烧处理。由此可见先人在烧制探索青花的艰辛。进入元早期,青花发色或暗淡,或暗黑,除了温度外,主体原因是胎质粗而疏松之故,也可以说二元配还没有走向成熟。由于胎质疏松,釉下花料过稀则会溶入胎骨,颜色变淡,料调稠则会变重。但因釉下层不具备较好的还原保温层,因而只能是暗黑色。

进入至正年,由于从胎到釉工艺技术的全面进步,避免了烧制过程的一切不足,从而达到了完美,。至于元以后的青花器,应全部是在元青花之上走向多元的微变。从永乐、宣德青花到康熙墨分九色的创新,应当说仍然无法与元青花的御用之大器可比。但自元以后风格各异的青花之器进入了多元发展,因是事实,而且创新不断,惠及了全世界。

过去不少人不认可元青花,之后认可了元青花,又不认可唐青花,认可了唐青花,却又不认可宋青花,于是当宋官器上发色亮丽的青花款文之器摆在面前时,会以假而断。同时把实实在在风格不一发色差异极大地官窑器与纯青花器摆在一起时,怎么也无法接受。这实际上是取材用料以及烧成温度不同所呈现出它们全然不同的结果之故。其实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时,认定起来,便容易多了。

青花瓷该探明的,应属于从唐到宋,以至到元的这一发展过程。至正以后,已经全然走向成熟与发展了,自然十分容易识别和了解。从进口料到国产料的认可与识别上,是容易的,较难的应是在青花料添加和溶入类似宝石粉经改良形成料块加在青花料的这种发色和纯料块之色。由于它们的总体发色,近似青花,所以,人们会以青花相认,实际它们是属蓝料彩......愿我们的藏家朋友能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青花瓷的真实演绎过程,从而在收藏路上走的更好。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2/12/7 17:32:20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09375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