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探古瓷胎质结构的多变
您是本帖第1044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8 个月 29 天 21 小时 44 分 42 秒
藏友


等级:上尉
头衔:未定义
帖数:639
金钱:7860
Y 币:1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探古瓷胎质结构的多变

应当这样说,纵然是同一个时代的古瓷由于器物的造型不同,工艺有别,从而瓷胎的结构变化为了满足器物工艺要求。于是胎泥结构间也自然存在着绪多变化,比如拉坯和模具器的泥质断然不同的道理一样,而由此而表现在青花器的发色上也会有别,至于是拉坯器和模具器胎质何者将会疏松一些呢?那自然是后者,也正因此,传统地眼学者不分器物的胎质结构的质本差异,笼统地讲什么疏松不疏松,这其中多数有误。

古瓷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决不可仅靠一招一式走天下,而且无论是那个王朝,何种瓷种,也不论是官器还是民品都有三六九等之分,任何一种文化载体都有一个成熟完善过程,鉴定界常见的标准器之类的话,都是一种片面说教,而正是这种片面地说教,排除了很多原本千真万确的真品。

我们过去曾无数次地听到不少的专家讲到八方,六方是什么一片对接而成的,其实都是有误的,包括元代八方、六方瓶,其实都是模具器。以至包括自宋定窑以来,出现的大而超大型薄胎碗,同样也是模具而成,正因此,胎质结构与拉坯器全然不同,而包括清代镂空器以及转瓶镂空器同属模具器,也正因此为了保证其烧制成功,一定会在一个最适合烧制的温度下成型。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些要在130度高温下烧成发色好的青花器,只要是模具器则一定青花发色多不亮丽,可假如一个鉴定者在不了解这一特性时,一定会将此类精品断其为假,这将是一定的。

其实自东西晋南北朝以来,瓷器形置的多变下,拉坯器,模具器,以及多种工艺胎质的结合器都存在,而先民们在漫长的实践中,就全然掌握了不同胎质泥质成型的适宜温变,对这一切,我们要全面了解决不能以此认定低温器,只有这样才不会有误,中华古文明中的瓷业文化,远不能靠那些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鉴定瓷器,应填充更多的科学方法与理念来完善鉴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出错,不讲一切本,单言其型与表是不完整的,纵然表面的一切有缘于本的因素但太多存在环境的差异性,会误导我们,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最质本的要素,才会准确无误地鉴定。

上面我们仅从同一个时期,胎质结构为了满足生产所需,进行最直接简单地分类,而事实上,在瓷业文明的长何中,不论那一个时期,其胎的多极运用变化都是存在的,而在一件器物上采用多种胎泥也一并存在,比如说自康熙以来的花觚,既有拉坯成型,也有模具成型而这种同一种胎泥,经过不同工艺成型后内部结构明显存在差异,在高倍放大镜下其釉气泡的差异相差较明显,这一切正是它们变化差异的存在点,至于从汉至清瓷胎材质的演变,进化则不在此列这里只针对同一时期胎泥在不同工艺器种上的演绎变化经,由此想告知天下藏家这种差异变化,从而,使我们的收藏之路走得更好。

关于元青花官器的定论

大凡到元青花总体结论多数并不深入研究的专家会下元青花无官窑一说,其实这是全然偏极和错误的,我们知道元代器中凡书刻有枢府器的人们认为是元代官器,这一定论被人们接受,那么我们说在柜府釉上伴有青花的也就被人们认定为元代官器了,那么我们从胎釉,工形绘等将元代枢府釉器做一剖析,然后将元青花大而特大型器种也从质本到釉表以及绘工对应地来一番比对,是不是可以说明两者总体一致以至较元代枢府款,釉器种更精更美者可以断其元代官器无疑呢?事实胜以雄辩这应当是无可争议的。

事实上从大量的物证显示,元青花中由其大器和特大器中那些极精品之中不仅是官器而且当属御用之器,因为它们除了骨釉绘工无一不精外,而且青花用料的发色以及纯净度上,全然可以证明,用前做了严格的筛选和提纯工艺,从而铁锡斑(青花中)甚少,这原本是令人震撼的国之瑰宝,可现实中,洽巧这类极品被无知者断其为假,今天,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尊重科学,运用真实的完整的眼学和科技相结合的准确定论那么元青花不仅有官器而且有御品,而长期以来,洽巧被人们认定的元青花器,多数冲其量是官窑器定位的前凑,而绝大多数不过是民品或民品中的精品,不少被现今无知的专家断为假器中,其实有些正是官器与御品这一点后天的事实一定会告知天下藏家。因为元青花之中,不仅有官器,而且有御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是因为太多的人无知所以真实的一切被掩盖和否决了,但后天一切一定会明了。

这种鉴定岂能不出错

2008年元月24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栏目中,当时,在台上的专家是马未都,甘学军,张汝兰是,当时在一件永乐甜白瓷瓶时,其物是浅堆划花,而这种工艺器,早在元代枢府釉器上就有这种工艺而当时的专家马未都说永乐甜白瓷仅有浅刻图案,没有堆划工艺,那有这种工艺,于是以此理由,下其定论为假,被砸,当时我立即打电话给北京电台总机,让其转达这种理由站不住,而假如以此理由为凭据,断假那会有误。事后我在2009年德藏网和天下收藏网发表文章指出这一错误,当时没有点出张汝兰的名,今天,我在此还是原本,将张的名字公布于天下,我认为当时三位专家的应是一致的,那么也就可以说三个都是有错的。

站在客观公证地角度上说,我们当尊重我国的所有文博专家,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其中不少的人,原本知道的太有限,可没有一点职业道德,随意胡言乱语而且长时间从不反思,拿藏家的心血当儿戏,视国家利益而不顾,我们可以说,这种定理定论,这种人格、人品,这些错误思维指导下的行经,怎么可以将包罗万象的中华古瓷种,以及代表各个历史阶段的古瓷业文明文化精鉴清弄明,这一切仅凭眼学怎么可能?岂能不出错?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2/10/4 17:36:56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09375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