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六:查土沁
您是本帖第2336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3 个月 13 天 10 小时 3 分 35 秒
德藏收藏


等级:管理员
头衔:未定义
帖数:849
金钱:1002813
Y 币:182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六:查土沁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就器物的归类而言,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种酸、碱、盐铁等土质相关。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当然也与埋放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它自身的胎质坚与疏松以及存放地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可直入胎骨的多为可溶于水的酸、碱、盐等。铁矿山区的这种氧化物则多沁于表面,也有在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
从土沁观器物,可提供很多的便利。如黄土地的土沁痕,表面干净,沁点出现在釉下。表面新内部成点状的这种土沁斑器物,则不存在假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要懂得识别真实的沁斑,表洁、内多沁点之器是造不了假的。
我国幅原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腐蚀物沁蚀以及现代工业各种污染物的微沁也存在。这些在目前就是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也难检测,数据也难齐全。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合理的运用全方位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定位,只有如此才会极少出错。出土器会出现特殊的变化,如因受沁而气泡破裂(如宋器)以及出土器二次开片等。另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如局部受浸。另外,要观食用碱遇湿放干后的变化,再去观出于盐碱地的器物内部粉沫状与晶体结构的变化,用这些不同的自然现象去联想古瓷,也会受到相应的启发。因为一件出土器的表面呈象的构成,一定是原本统一的。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1/4/21 15:06:06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09375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