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您尚未 [登录 - 注册] ┆ 在线 ┆ 风格 ┆ 帮助 ┆ 


--> 标题: [讨论]- 回答网友qq447335364
您是本帖第895个阅读者。
性别:男<br>状态:离线<br>积时:10 小时 2 分 54 秒
易杰光


等级:新兵
头衔:未定义
帖数:22
金钱:46
Y 币:0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讨论]- 回答网友qq447335364

由于某种原因我没有qq号对您在手机短讯的问题只好在网上以博客回答:

《南窑笔记》是中国最早有“斗彩”记录的关于瓷器方面的书,有所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近二百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分析来考证去,著作无数,只能印证其中“填彩”和“五彩”,而无法用实物去印证其中“斗彩”在明成化年间产生和发展的状况。这其中的原委,除了“古者瓷学迄少专书”外,本人认为还是有关专家对“斗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误区:

1.把我们现在一般流行的说法,也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斗彩”(港台地区称“豆彩”)瓷器,硬要上套几百年,强加给古人。

2.把“斗彩”限定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在釉内用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然后在釉外按轮廓填加彩色的一种瓷器(而把釉内赭色、红色★、褐黑、褐赤色作线描的除外,不是青花打底勾线不算斗彩)。

3.误把“明成化豆彩”当成现约定俗成的“斗彩”或“逗彩”一样的模式。无论什么文献资料描述古“豆彩”,统统都误认为是“以音相呼,辗转讹述。”

成化五彩是一种古文献资料雅称,又叫成窑五彩,清官记载直到雍正年间,还叫成窑五彩,是<南窑笔记>首开先河:叫斗彩,但却混淆了填彩和斗彩,只有日本《陶磁大系》四十六卷《清时期的官窑》一书对豆彩的描述:“始自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

有些专家因为没有见过这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的“豆彩”色和在瓷器上占有十分之五六的“成化豆彩器”,而否定了明成化“豆彩”;有些专家见过,也研究过,但未引以重视,或忽视了日本《陶磁大系》四十六卷《清时期的官窑》对“豆彩”的精确、细致的描述。这也难怪,我国故宫的藏品经过几多战祸,多次政权更迭,现能存百十件“明成化精品”(有些还是近代人所捐)实在难能可贵。但我们研究“成化瓷”的人员决不能以此为“井”,而无视海天之大,民间藏品之丰富,而且我们对古瓷器研究中一些疑难问题,也是随着考古的发现或实物发现考证中不断积累知识,在认识和分析中前进的。不能故宫里没有的,或自己未曾见过的,就一概否定。就《南窑笔记》中“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同是故宫的叶佩兰先生没有找到一件成化五彩瓷予以印证①;冯先铭先生也说:“在我们没有以实物得到印证以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只能存疑”②。而陈万里先生却找到, 1990年陈华莎先生也在《寻根探源话五彩》一文中印证了成化五彩罐在故宫的存在,并附了照片。寂园叟著《陶雅》中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如豆青者也。……杂以他色曰豆彩,康窑之仿明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请注意此句),大抵杂彩花纹,独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数,故别其名曰豆彩。豆彩始与康熙,盛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陶雅》决不会不尊《康熙字典》而同民间百姓一样将豆和斗混说,陈寂园实际上批评道:古者瓷学迄少专书,辽村贾胡望文生义,洵可哂也。”

成书于清末民国初的《饮流斋说瓷》说:“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并,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 许之衡老先生已将“豆彩”,“斗彩”,“逗彩”的区别解释的再清楚不过了,同时指出了“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

根据以上引用《陶雅》,《饮流斋说瓷》和日本《陶磁大系》中《清时期的官窑》对豆彩的记载和对本人手中的明成化瓷器的揣摸观察归纳以下几点:

一、“豆彩”之色是一种浅绿,如同刚剥了的蚕豆之色,这种颜色与明代窑瓷器的其他几种绿色不同之处是:它不仅柔润,而且是富有五彩光泽的(五光十色,闪着蛤蜊之光)。实际上这种色彩就是孙瀛洲先生在他著作中谈到的明成化以后再也仿不出的“阳绿”④。

二、在明成化年间存在一种彩瓷的奇葩——豆彩。它不仅具有成化五彩瓷的各种优点,还因其磷光闪烁的豆彩之色占了瓷器画面上的十之五六和其他色彩形成争相斗艳。这种“豆彩”瓷器,被明成化后的历代皇帝所推崇,尤其是清康熙、雍正帝极其爱好(康窑之仿明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由于价值趋向和收藏等原因,仿者极多,但仿成的极少。

三、明成化以后明中后期以及清三代,由于青料、瓷土、釉彩、配料和窑温等各种各样原因,都仿不出具有明成化窑显著工艺特色,有豆彩(或阳绿)等色还有色疵姹(差)紫的五彩瓷器,实际上真正成化“豆彩”工艺品种已失传,成为空前绝后的艺术“神品”。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明代中晚期许多文人墨客著书立说,赞颂明成化瓷,如《觚不觚录》中说:“十五年来……成化价剧增十倍。”《敝帚轩剩语》中说:“宣德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德之上。”更有明·谷应泰《博物要览》中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杯一双,值钱十万”记录。

四、由于记录此类瓷器详细事宜的古书太缺。创造“豆彩”工艺的能工巧匠,全靠口传手授,心领意会,没有专职文人帮他们整理,将优秀工艺,方法,配料上升成理论或著书立说,已至“豆彩”配料和工艺方法失传。又被村贾市商,混称讹叫,将真正的“豆彩”(既有豆彩的绿色,在瓷器上占有十之五六,又和其它彩绘之骈连,和其它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慢慢的掩埋在一般“斗彩”之中,而被明中晚期的宫廷,尤其是清三代皇帝和收藏家所喜爱,出现争相仿造成化瓷,假作真时真亦假,“豆彩”也变成了可以仿造的“斗彩”或“逗彩”。于是才就有《南窑笔记》开“斗彩”,“填彩”,的记录之先河。

五.《南窑笔记》中“斗彩”的工艺“关于胚上用青料画鸟半体,复如彩料凑其全体”实质上它只是“成化豆彩”复杂的多种工艺的一种。

“斗彩”,“填彩”,“五彩”它既可是单独用于一种瓷器品种的工艺,也可以多种方法相互结合(斗拢)用,这样斗拢(赣方言:意思是往一块拼凑,合并),才是真正的“斗彩”。而真正的成化“豆彩”除了上述工艺外,还必须在瓷器彩釉中有十之五六的豆彩釉色(刚剥了的蚕豆的那种浅绿,并闪蛤蜊之光)

已故前辈陈万里先生精辟的分析给我极大的启示:“到底成化窑的用彩是怎样的呢?既不是一个斗彩的名词所能包含一切,又不是《南窑笔记》所称仅仅三种的说法,……几种施彩方法是可以同时并用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成化窑的用彩方法是相当复杂的。笼统的给它一个斗彩的俗称,实在是极不恰当,”《谈谈成化窑的彩》。也就是说曾经调查过全国多处古窑的遗址,分析过无数明窑瓷残片,又反复研究过故宫收藏的传世成化瓷器的陈万里先生,敏锐地断定成化彩瓷的种类,不是现在大家约定俗成的斗彩或逗彩所能说清楚的,他不仅总结了点、填、复、染多种方法,还着重指出几种施彩方法是可以同时并用的。

★ 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我们注意到孙瀛洲先生说过:”成化彩绘中*****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英国路德基金会收藏的<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是成化五彩的典型作品,彩绘技巧相当纯熟,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色画轮廓,没用青花勾线。还有<成化五彩人物骑马图碗>,《成化五彩楼阁人物碗》(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你说的釉上直接用彩画不用线描打底是是正德才出现的明五彩,和成化五彩有区别,我的碗上的犬就是一大例外,既有斗彩的画法,又有五彩的画工,所以我称之为豆彩: “斗彩”,“填彩”,“五彩”它既可是单独用于一种瓷器品种的工艺,也可以多种方法相互结合(斗拢)用,这样斗拢(赣方言:意思是往一块拼凑,合并),才是真正的“斗彩”。而真正的成化“豆彩”除了上述工艺外,还必须在瓷器彩釉中有十之五六的豆彩釉色(刚剥了的蚕豆的那种浅绿,并闪蛤蜊之光)但本人坚信:此碗被众专家肯定之日,也是“成化豆彩”这一古瓷品种被文博界,收藏界重新研究开始之时,也就是《南窑笔记》“斗彩”之迷解开之日。所以我并不是混淆五彩和斗彩,真正的明成化豆彩应该是包含了斗彩,五彩和填彩的多种工艺,是明朝现在无人能仿的艺术神品.我写出<寻根觅源证豆彩 博采众长探疑难>就是和有知之士探讨问题.

上传的图片
   20109518571253.jpg [ 42.44 KB 700×500 ] (缩略时请点击查看原图)

  

上传的图片
   20109518572653.jpg [ 35.04 KB 700×525 ] (缩略时请点击查看原图)

  

上传的图片
   2010951858753.jpg [ 33.78 KB 700×525 ] (缩略时请点击查看原图)

  

上传的图片
   20109518582153.jpg [ 33.78 KB 700×525 ] (缩略时请点击查看原图)

  

上传的图片
   20109518583453.jpg [ 43.21 KB 700×555 ] (缩略时请点击查看原图)

  

上传的图片
   20109518591853.jpg [ 57.79 KB 700×682 ] (缩略时请点击查看原图)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Posted:2010/9/5 18:59:31
 每页10条,共1页,合计1条记录分页:« 1 »转到  

执行时间:0.125000 秒 数据查询:10次
版权所有:德藏收藏网(www.decangwang.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